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网媒记者山西行:“最早中国”让国人更自豪

发布时间:2015-09-14 13:54:34|责任编辑:薛飞|来源: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3:18  播放:1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侯津刚)9月11日,“美丽山西 中国之源”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的记者们来到了被称为“最早中国”陶寺遗址,探索中国之源的所在,感受“最早中国”的魅力。许多记者表示,陶寺遗址考古成果让尧都从传说变为信史,使中华文明的脉络更加清晰,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地自豪。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280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以陶寺文化遗存为主的史前遗址。2002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正式启动,陶寺遗址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随后的十多年里,考古队员相继发现了城址、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等。这些发现更是把陶寺遗址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人们不得不将它与古代史籍中记载的“尧都平阳”结合起来。无论从存在时间上,还是历史地望上,陶寺遗址都与“古平阳城”相一致,因此,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就是城址的面世。陶寺不仅有城,而且有中国史前最大的城。陶寺的都城内有许多的功能区,有墓葬区、宫殿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业区等。除此之外,这里还出土了众多的国宝级文物,包括帝尧邦国的“国徽”、恢弘巍峨的宫殿、铿锵典雅的乐器、庄严肃穆的礼器、世界最早的观象台等。

【帝尧邦国的“国徽”】
在大型墓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5件彩绘蟠龙纹陶盘,我们简称为“龙盘”。这5件龙盘分别出自陶寺早期的5座大墓内,每座大墓仅有1件。龙盘中的龙蜷曲在盘中,龙头靠近盘子的边缘,龙尾盘踞在盘子中间。方形头,张着大口,露出上下两排牙齿,口中吐出长长的信子,身体像蛇一样细而长,有鳞甲。通过这些特征我们能够看出,陶寺龙既像蛇,又像鳄鱼,是两种以上动物的组合。
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考古资料,我国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龙的雏形,之后又有距今6400年的龙形蚌塑和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玉龙。但是,这些龙一般被学者认为是天象或者单纯的祭祀用品。而在陶寺时期,国家雏形已经形成,上层的权贵已经懂得用“龙”这种神秘的动物来控制下层平民,他们已经把王权和神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臣民们相信,违抗了他们的旨意就是违抗神明的意愿,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龙盘仅仅出现在5座大墓中,证明了墓主人不同寻常的身份,同时也说明在陶寺时期,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祭祀用品,它已经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已经成为王权的象徵、国家的象徵,成为了陶寺王国的“国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龙文化应该起源于陶寺王国。
【恢弘巍峨的宫殿】
在宫殿区的夯土基址中还发现了奠基坑,我们现在是用石碑来奠基,但是古代奠基用的是人。陶寺宫殿区的奠基坑在一个宫殿中发现了5处,这些奠基坑中的人是被肢解过的,在夯筑台基的时候直接把肢解的人夯筑进去。从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个人的手腕上还佩戴有玉环。这或许说明他不是一般的奴隶或者战俘,也不是平民,他应该是一个下层的贵族,可能他觉得能为王的宫殿做奠基,不仅会为自己带来荣耀,也会成为自己的家族的荣耀。
【铿锵典雅的乐器】
陶寺遗址出土的乐器有鼍鼓、土鼓、特磬、陶铃、铜铃、陶埙等共计26件。在我国,已经有不止一处史前遗址中出土过乐器,但无论就乐器的数量、种类、规格来看,陶寺的都堪称罕见。其出土的鼍鼓和特磬都是迄今所知同类乐器中最早的,陶寺出土的铜铃,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属乐器。因此,陶寺乐器的出土,对于揭示4000多年前的音乐发展水平,探索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来说,弥足珍贵。
【庄严肃穆的礼器】
除了龙盘外,陶寺遗址的大墓还出土了大量代表王者身份的礼器,比如说特磬、玉钺、玉琮、玉璧、鼍鼓、土鼓以及大量的彩绘陶器。《周礼?大宗伯》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表明了这些玉器是用来祭祀天地的,也说明这些玉器的主人是掌握着祭祀权利、可以和上天沟通的掌握着神权的人物。而玉钺更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钺是权力的象征。而那些质地精美、制作考究的玉钺,更代表着军权、王权和神权。我们知道,商周时期的青铜钺就与王权联系在一起,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即为斧钺的象形文字,因此,钺也常被用作典礼和出行时的仪仗。虽然史前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商周时期的这种礼制正是植根于史前文化的土壤之中。
【最早的文字】
在遗址的一个灰坑当中还发现了一件残破的扁壶,这个陶扁壶上有用毛笔朱书的字符,其中正面的一个字符学者们一致认为是个“文”字,在扁壶背面还有一个文字不确定,虽然对这两个字符的解释存在分歧,但可以肯定早在4000年前,陶寺文化就开始使用文字了。当然,单从字符的意义上说,陶寺扁壶上的朱书文字,是还不能算作最早和最古老的,因为在它之前,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字符,甚至在距今7000年至45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遗迹中也已发现过字符。但是,陶寺字符与所有此前发现过的字符相比,均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字的成分多了,符的成分少了,且变随意刻画为正式书写;二是陶寺字符已经伴随着趋于定型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形态的出现而出现了。
【惹人喜爱的玉器】
在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比如说象征王权的玉钺、玉琮和玉璧等。在宫殿区的奠基坑内还发现了一个被肢解的人手上的玉环,这些玉器应该是身份比较高的人使用的。
【等级森严的墓葬】
陶寺早期墓地位于遗址的中南部,面积约为3万平米,当时发掘并清理了1309座墓葬。在清理的这些墓葬中,大型墓只有6座,墓中使用木棺,棺内洒满朱砂,每座墓中的陪葬品都在100件以上,多的达到200多件;中型墓60多座,每座墓都有几十件的陪葬品;其余的都是小型墓,这些小型墓绝大多数没有葬具,个别的有1件陪葬的陶器,但多数都没有任何的陪葬品。通过这些情况我们能够看出,占总人口不到1%的统治阶级拥有绝大多数的社会财富,而占总人口90%的平民却只能勉强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资产。充分表明当时已经产生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在一些大型墓的周围都伴随有两座中型墓,而且这些中型墓的主人都是女性,显然是大型墓主人的妻妾,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妻妾制度。在多数成员一夫一妻的同时,个别显贵已经拥有了多妻的特权。  
陶寺遗址一个重要的考古成果就是在陶寺中期大贵族墓地。其中清理的中期大墓M22比较有代表性,它是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出土随葬品72件(套),其中包括陶器、玉石器、骨器、漆木器等,还有10头猪。猪在当时的社会是社会财富的象征,因此这座大墓的主人应该是掌握社会财富、掌握权力的人。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陶寺遗址进行考古时发现了古观象台,“观象台”一名是由于它的观天象职能,而被俗呼而成的,真正的考古上仍然将之称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陶寺观象台位于中期小城内,为大半圆形建筑。整个建筑遗迹总面积约1740平方米。陶寺观象台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观象台,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早近500年。经专家研究和长时间定时观测实践,确定其主要功能为观测日出方位以及确定时节,为制定历法提供了天象方面的依据,是帝尧时观天授时的重要实物证据。
【精美华丽的木器】
这些木器都是随葬品,主要是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说炊具、容器等。陶寺出土的木器,是迄今中原地区最早的木器标本。这批木器一般都有彩绘,无论从构图还是绘画的程度,都肯定是专业工匠做出来的。这批木器的种类、器形和彩绘纹样与商周漆器不乏相似之处,不仅将案、俎、盘等许多器物出现的年代提前到公元前两千三百年左右;对中原地区漆器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陶寺先民的用具】    
陶寺人生活所使用的器物以陶器为主,种类有炊煮器、饮食器和仓储器等。炊煮器主要是釜灶、灶、鬲、斝、鼎、甗等。这些炊煮器都是夹砂陶,因为夹砂可以使陶质疏松,炊煮时陶器内的空气易于溢出,不致使陶器破裂,同时具有耐火和传热快的特点;饮食器主要有觚、盅、盉、杯等。陶寺人根据不同的生活需要只做了形形色色的日常用具,这些器具是陶寺先民巧妙构思的结果,折射出了陶寺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炊煮器具可以会做出不同味道的食物,釜、鼎、鬲、罐能加水煮制食物,甑、甗可以蒸食品。形态多样的碗、钵、盘等盛食器和进食器不仅为饮食提供了方便,而且增加了进食时的情趣。从某种程度上说,陶寺先民所使用的日用器具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础。
【亘古不变的水井】    
陶寺遗址共发现水井4座。陶寺的水井为圆口,深13-15米,水井的下部就跟锅底一样的形状。水井的底部有不到两米的木构架,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水井,防止井壁坍塌。整个木构架从上面接近方形,就像一个“井”字,说明我们现在使用的“井”字就是起源于的陶寺水井。水井的出现结束了人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定居下来,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最早的范铸铜器】
在陶寺的墓葬当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件精巧的红铜铸件铜铃,这表明陶寺文化已经掌握了比较复杂的合范铸造金属工艺。这个红铜铸造的铜铃,含铜量达到97.8%,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出土资料最准确的红铜器物之一。这件铜铃“含铜量97.8%,含铅量1.54%,含锌量0.16%.如此说来,他是有史以来最早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