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166期):精卫填海

发布时间:2016-08-16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8:12  播放:1

【开场白】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精卫填海  。

【字幕】《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主持人】这是一个神话故事,说的是传说中的神农氏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投到海里,一心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这个故事和山西有什么关系?

【王老师】典故里的发鸠山,指的是山西省长子县的发鸠山。

【主持人】王老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王老师】传说炎帝,也就是神农氏的小女儿女娃随父作物五谷,东海黑龙作乱,堵塞壶口,漳河泛滥。女娃带着”降龙宝涤“去治理漳水,与黑龙相斗,黑龙钻入东海。女娃返回漳河之源发鸠山。

【主持人】从此,女娃每天日出顺漳河巡视到东海,日落回到发鸠山,年复一年。

【王老师】长大后的女娃又巡视到东海,至宝涤于岸,入海沐浴,黑龙趁机兴风作浪,大海吞没女娃。噩耗传到漳河两岸,人们在发鸠山立庙纪念女娃,尊她为漳河神。女娃死后变为白嘴赤爪花头的鸟,叼着树枝和石子往东海里填,决心填平大海,压死黑龙。其叫声似:精卫,精卫,惭愧、惭愧。女娃死前发鸠山原名西山,因精卫鸟似斑鸠,每天从此顺漳河飞往东海,故改名为发鸠山。

【主持人】这个典故中的“曰”,是“叫作”的意思。柘木,指柘树,桑树的一种。乌,指乌鸦。

【王老师】文首,指头上有花纹。这里的“文”,同花纹的“纹”。其鸣自洨,意思是“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炎帝之少女,是炎帝的小女儿的意思。堙,填塞的意思。为,是“化为”。喙,是嘴的意思。

【主持人】发鸠山,位于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海拔1646.8米,山势矗立,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我们来通过一些图片了解一下发鸠山

【配音】《精卫填海》中说的“常衔西山之山石,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即指发鸠山。发鸠山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还高出120米。峰恋叠起,怪石峥嵘,云涛雾海,景色奇特。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名为“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气冉冉。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一片碧绿,湍流直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妙不可言。

【主持人】“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

【王老师】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主持人】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

【王老师】晋代诗人陶潜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用来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典故是精卫填海,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