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169期):女娲补天

发布时间:2016-08-25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7:55  播放:1

【开场白】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女娲补天。

【字幕】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主持人】这个典故中,四极废,是指天的四边毁坏了。上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支撑着天的柱子。

【王老师】九州裂:指大地陷裂。古时分天下为九州,具体说法不一,一说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主持人】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山西省长治县的天台山。

【王老师】天台山位于长治县城西北13公里郝家庄乡上郝村西北。清代光绪《长治县志》载:“天台山,县城(今长治市)西南二十里,四周平坦,日出入无影。一名望儿台,台上不容瓦砾,间有抛掷于上者,邻近居民必有灾祲。”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主持人】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王老师】传说盘古开辟天地后,女娲用泥造了人类。后女娲继了皇位,镇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满,就兴风作浪,女娲即令火神祝融迎战。经过殊死搏斗,共工大败,恼羞成怒,一头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竟把擎天柱撞折了,霎时天塌了个大窟窿,天地相通,脉气失常,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类陷入灾难之中。

【主持人】这时,女娲见她的儿女们失去生存条件,着急万分,就决心炼石补天。

【王老师】可是去哪里炼石呢?女娲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女娲在天台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众神称好。

【主持人】于是仿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众神仙帮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

【王老师】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而余下的那块石头,就成了《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那块灵石。

【主持人】在我们山西,有多少历史的传说,有多少传奇的故事啊!

【王老师】且说天补好后,女娲担心天塌下来。这时有一大龟游来,献出了自己的腿。女娲过意不去,将自己的衣服扯下来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女娲用龟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两面的短些,故有“天倾西北”的说法。

【主持人】女娃的仁爱,女娃的智慧,女娃的始祖形象,在这里体现的十分充分。

【王老师】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天地定位,普天同庆,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主持人】在人类的蛮荒时代,人们对洪水泛滥认识不足,以为是天上塌了一个窟窿,于是便创造出“女娲补天”的神话。

【王老师】女娲补天,体现的是一种知难而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就是说,当有限的人力、物力解决不力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时候,人们便用想象创造了无所不能的神和英雄,来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任务。可以说,用想象来表达与自然抗争的精神是这则故事的主题,也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经久不衰的主旋律。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个《典出山西》的典故是女娲补天,这则著名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