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讯(记者 刘亚男 贺亚奇) 1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山西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省城太原隆重举行,省政协主席薛延忠作了政协山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薛延忠指出,2017年是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是我省经济走出困难局面的攻坚之年,也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深化之年。
脱贫攻坚是山西“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为确保2020年实现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不留锅底,不留尾巴,山西拿出“人心齐,泰山移”的决心和斗志,誓将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
14日下午,委员们热议楼阳生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并讨论了我省采取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委员们纷纷建言,我省脱贫攻坚还需多面抓手。
多渠引水:依托“农谷”科技扶贫
众所周知,脱贫攻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技是精准扶贫“加速器”,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山西将着重打造“农谷”,激发现代农业发展动力。省政协委员、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邢国明建议,当依托“农谷”,助力科技扶贫。
邢国明认为,山西“农谷”对于探索山西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样板,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邢国明表示,以小杂粮为例,如果赋予山西小杂粮更多“科技”附加值,那么对于打开山西小杂粮的全国销路,增加农户收入将有着重要意义。
山西的小杂粮在全国市场认可度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外省的百姓“不会吃,不会做”,那么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在不损失营养价值的前提下,把小杂粮制成“即食食品”,以及如何采用科技手段,在种植过程中,把现有的小杂粮功能化达到最大化,使小杂粮更加“富硒”、更加“富有营养”等,均需要“农谷”提供技术支撑。邢国明建议,未来应依托“农谷”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将先进技术送进田家地头,以此带动农业种植。又因为小杂粮基本分布在贫困山区,以此带动山区经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对全省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意义重大。
斩断穷根:培训教师教育扶贫
在山西,一些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往往不尽如人意。省政协委员、太原师范校长程太生表示,教育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经济扶贫和智力扶贫相结合”、“学校扶贫和地方扶贫相结合”。程太生介绍,为帮助贫困家庭“拔穷根”,就要满足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积极创造条件使贫困人口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程太生建议,将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实习课题直接带入乡村,科学规划乡村游、农业游,利用旅游业带动贫困乡村人口致富。另一方面,程太生认为,利用“教育”抓手去扶贫,首先应为贫困地区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落实国家有关教师的各项待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大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重视教师教育培训,使部分业务能力弱的乡村教师快速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扎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对症下药:“造血”胜“输血”
近年来,随着扶贫开发力度的增大,有些贫困县逐渐实现脱贫致富。而其余未完成脱贫任务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错综复杂,减贫难度大,扶贫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大帮扶力度,推进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场攻坚战。
省政协委员、山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永平表示,一些地方产业扶贫时间长但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对贫困根源的分析,而且扶贫方式盲目,只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缺乏系统的帮扶规划。精准扶贫应从资金投入扩展到技术、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与机构,可能各个部门的扶贫效果暂时比较明显,但加起来的总效率反而很低。因此,建议强化扶贫领导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切实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加大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