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典出山西》241期:晋剧的兴衰

发布时间:2017-09-07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6:11  播放:1

编者按: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赵飞:晋剧发展的过程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低潮。晋剧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道光初年,蒲州梆子再度复兴,所谓:"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蒲梆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于是他们就以承包的形式,邀请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剧。

马越:咸丰初年,蒲梆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着戏曲的中路群众,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

赵飞:晋剧以包容的态度,博采众长,将更多的元素汇集到表演中,不光有蒲梆艺人、秧歌、皮影艺人,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

马越:正因如此,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各个戏班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

赵飞:其中有些财主和商人还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让晋剧的发展迎来又一波高潮。从光绪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交流。

马越:随着中路梆子队伍的日益壮大,和蒲州梆子就不再搭伴演出了。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尤其是女角反串须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让晋剧名声大噪。

赵飞:戏班子钱挣得越来越多,腐败风气也逐渐滋长,艺术水平下降、台风不振等等很多问题随之出现。在卢沟桥事变后,各地戏班全部解体,艺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国外,部分人改行种地。只有少数人进入太行、晋绥、晋察冀等革命根据地,为抗日军民演出服务。而后文革的发生,晋剧受到巨大的冲击,元气大伤。

马越:晋剧的发展数起数落,经历过观众如潮的鼎盛期,也遭遇过艺人四散的衰落。1977年后,晋剧恢复古装戏的演出,但是,从晋剧发展的整体来看,还不能说她已经走出了低谷,观众还是以老年群体为主,农村的观众要多于城市,所以眼下能找到符合时代发展的模式才能让晋剧迎来又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