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赵飞:咱们接着聊聊威风锣鼓,上期咱们说过它起源于黄河,来自壶口,代表着咱们华夏的精神和最强音,第一批就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它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成为了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威风锣鼓洗去了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一步步进化,终于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鼓”。
马越:威风锣鼓目前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的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等地流传最广。它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地方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由于其鼓声如雷、钹音清脆、锣鸣镗镗、威风凛凛,所以就被命名为这个名字。此外,咱们山西的霍州更是威风锣鼓之乡,所以霍州的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美誉。
赵飞:上期咱们说到过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以及传说和故事。但晋南威风锣鼓发展最为辉煌的起源就在咱们山西的临汾,古代被叫做尧都,所以今天临汾市区还被称为尧都区,这个地方世称平阳,可以说是咱们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威风锣鼓作为传统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在临汾市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早的时候是没有威风锣鼓这个名称的,它就被简单的叫做锣鼓,俗称“家伙”。
马越:据考证威风锣鼓的发源地是汾霍洪三县交界的下团柏村,目前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霍州、洪洞、汾西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日趋完美。威风锣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
赵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威风锣鼓有了很大发展,演奏人数增加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乐器配置仍是锣最多,鼓次之,钹又次之,铙最少,大体为14、8、6、4之比例。演奏形式基本是锣与铙、钹的相互交替,鼓从中起联结作用。表演时,演奏队伍列成方阵、圆阵或梅花阵等图形,鼓手身挎扁鼓,两只鼓槌头上嵌红综,在击铰的空隙可使出“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花”和“抛鼓槌”的绝技。锣手则紧握中间和两头均嵌有红综毛的木槌,绕槌或抛槌击锣。到高潮时,拍钹者便将钹举过头项,相击后翻腕45度,再击再翻腕,使钹不停转动。钹碗后所饰红、黄绸布不断飘飞,与嵌红缨的锣槌、鼓槌紧相呼应,甚为壮观。所穿服装不追求细小装饰,而注重大片色彩,以形成总体队伍的块状组合。
马越:威风锣鼓融音乐节奏、舞蹈、技巧于一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风格、朝气蓬勃的气势,体现了黄土高原北方汉子豪迈奔放的性格。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庆典活动中亮相获奖,震撼了世界。威风锣鼓的历史传承、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历史演变的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团结和谐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