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 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成语是—— 廉颇能饭。
【出字幕,音乐】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卷81):“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主持人】王老师,这个典故讲的是什么意思?
【王老师】 这个典故是说,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老将。悼襄王继位后,罢免了廉颇的官职。廉颇离开赵国,投奔到魏国。在魏国待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受到重用。
【主持人】所以后来,赵王重用了廉颇?
【王老师】这时候,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王打算起用廉颇。于是,赵王派使者来到魏国想观察一下廉颇是否还可以任用。
【主持人】观察的结果如何呢?
【王老师】廉颇的仇人郭开知道这件事后就用重金买通了使者,让使者陷害廉颇。当使者与廉颇见面时,廉颇故意吃了一斗米的饭和十斤肉,饭后又把盔甲战袍披挂整齐,跃上战马,以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以上战场。
【主持人】那显然廉颇是想用饭量来表示自己依旧很有战斗力?
【主持人】对,但是使者回国后,对赵王说:廉颇年纪虽然大了,但很能吃,只是和我坐了不一会儿就大便三次。所以,赵王以为廉颇已经年迈不能够使用了,于是,就决定不再起用廉颇了。
【主持人】原来,廉颇能饭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王老师,赵国是三晋中“韩、赵、魏”中的一个国家。廉颇是赵国人,也就是我们山西人,您能讲一讲廉颇的生平吗?
【王老师】廉颇, 汉族,山西太原人。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也是一个老打胜仗的将军。
【主持人】对了,有一个战役叫“长平之战”,应该就是廉颇指挥拿下的。
【王老师】其实长平之战的前期,他就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了燕国的大将栗腹,并令对方割让五城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寿春(也就是现在安徽省的寿县境内)。
【主持人】王老师,历史上关于廉颇的故事很多,它著名的典故还有“负荆请罪”,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呢?
【王老师】廉颇饭量惊人,年老时每顿饭还能吃两斗米、三十斤肉,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抒有志而不被赏识的感慨。从而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
赵国为抗击秦军,派大将廉颇屯兵长平。廉颇为了迷惑秦军,让士兵用牛皮和苇席在山中修起一座座“粮仓”。留下了地名“大粮山”和“营防岭” 的典故。
赵国孝成王误中秦国反间计,起用赵括为元帅,替代廉颇。 有八名深通谋略的义士向赵王进谏,这八名义士又冒死拦路进谏,留下来了 “八义镇”的典故。
另外还有将相和、一饭三遗矢等典故。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个《典出山西》的典故就是廉颇能饭。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衰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
还有,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