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 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 南郭先生 。
【出字幕,音乐】 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卷9):“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主持人】滥,是指失实的。“滥竽”,是说不会吹竽。竽,是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南郭,南郭指的是南城,郭是外城墙的意思。处士,古代对那些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称作“处士”,相当于“先生”的意思。
【王老师】廪食(读鳞石),指官府供给食物。廪,粮仓的意思。湣王,指的是齐国国君位。姓田,名地。好(读浩),喜好。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经常用来比喻没有本领却冒充有本领,或者比喻以次充好。
【主持人】王老师,这个典故我们以前也知道一些,请您详细的给我们讲一讲。
【王老师】有一个南郭处士,它根本就不懂,也不会吹竽。但是,他听说齐宣王的吹竽乐队是三百人一起吹,所以呢,南郭处士就觉得有机可乘,于是便混进了吹竽队伍,他只要装模作样就能跟那会吹竽的几百人享受一样的待遇。
【主持人】难道就没有人发现吗?
【王老师】齐宣王的时候,确实没有人发现,因为齐宣王喜欢合奏,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演奏,所以“混”还是可以的。但是,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却喜欢一个一个地让人吹竽。这样一来,南郭处士感觉就要露馅了,这可是没有办法混下去了。于是就悄悄地溜走了。
【主持人】这就是说,会和不会,有没有本事,是需要检验的。
【王老师】也就是说,“混”是有条件的,“捣鬼”有时候有市场,但最终还是会露馅的。这就是“南郭先生”的故事,也是“滥竽充数”典故的由来。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典故是南郭先生,也是滥竽充数,这个典故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但用逆向思维方式也不难看出:南郭先生虽不懂装懂,但不是执迷不悟,"逃之夭夭"就是其醒悟的开端,南郭先生也有自知之明。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