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多媒体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136期):教忠不二

发布时间:2016-04-28 08:26:32|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6:02  播放:1

【开场白】 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 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 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教忠不二。

【出字幕,音乐】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公卒。怀公立,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乃杀之。”

【主持人】这个典故里,亡人,是说逃亡在外的人,指晋文公重耳。狐突,是晋国的大夫,狐毛、狐偃之父,重耳的外祖父。子,是指做儿子的。

【王老师】策名,是指把名字写在简策上,古代开始做官,必须先把名字写在策上。委质,是委自体而事君,即屈身而事君的意思。名在重耳,是说把名字写在重耳的策上。淫刑,是指滥用刑罚。谁则无罚,是说谁能没有罪?也就是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主持人】王老师,请您给我们讲一讲这个典故的故事吧。

【王老师】那是公元前637年的时候,晋怀公畏惧重耳的势力,命令群臣不准跟随逃亡在外的人,而且要求狐突召回狐毛、狐偃二子。狐突不从,并当面对怀公说道:“当儿子的能够做官,做父亲的教导他们要忠诚,这是古代的制度。如果把他们召回来,就是教导他们三心二意。”

【主持人】晋怀公听后是什么反应?

【王老师】晋怀公听罢,恼羞成怒,就命令两个力士将刀架在狐突的脖子上,威说胁,现在让你的两个儿子回来还为时不晚,如若不然,你就死定了。然后,又命令殿前使臣拿来纸笔,威逼狐突给两个儿子写信。但是狐突从容不迫,抓起笔在纸上书写了八个大字:“子无二父,臣无二君”,怀公勃然大怒,遂将狐突斩首于市,同其杀害的还有家里的五、六十个人。

【主持人】狐突的这种忠义壮举,真正是有点宁死不屈的味道啊。

【王老师】狐突的壮举,在《左传》、《国语》、《史记》等我国最早的历史名著中都有记载,狐突的忠君思想是中国“忠”文化的源头,狐突以忠贞名世,但狐突的“忠”并非单纯地对君主的愚忠。而是择明君而事,其实质是忠于社稷,忠于天下。

【主持人】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即“教忠不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王老师】在我们太原的古交市有一座狐爷山,也叫狐突岭、狐偃山,就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外祖父狐突活动居住的领地。这里就是中国“忠”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了感念狐突的恩德与忠义,晋文公封其墓领地为“国家梁”,意为“国家之栋梁”,因当地方言“国”“郭”同音,且附近郭姓百姓较多,遂成为今天的"郭家梁"。又因为当地方言“爷”与“偃”相同,于是有了现在的“狐爷山”。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典故是教忠不二,狐突在临死前“子无二父,臣无二君”的慷慨陈词被后人尊为“教忠不二”的楷模和英雄气节的典范,深得历代统治阶级的拥护和推崇,因此,狐爷山(即狐偃山)遂成为中国“忠”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