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多媒体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141期):盛气凌人

发布时间:2016-05-17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7:13  播放:1

 

【开场白】 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 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 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盛气凌人。

【出字幕,音乐】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主持人】 这个典故中,胥[xū],是等待的意思。盛气,指的是蓄怒未发的样子。凌,是欺凌。左师,是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王老师,这个典故的意思是?

【王老师】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傲慢自大,气势逼人,是以骄横的气势压人。 

【主持人】这个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发生在赵国的事情,也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请王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讲这个典故的故事。

【王老师】 战国时,赵国惠文王去世后,赵太后辅佐年幼的赵孝成王执政。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趁机派兵进攻赵国。这时,赵国十分虚弱,孝成王年幼,全由其母赵太后(即威后)作主。

【主持人】秦国这是乘人之危的举动。

【王老师】当时,赵太后和平原君赵胜等大臣们商量后认为,只有齐国、楚国可以抵挡住秦国。于是,就派出使臣分别到齐国、楚国求救。这时,齐襄王已经老了,人很固执,虽然答应出兵救赵,却有个附加条件,即必须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才行。使者返回赵国,说明了情况。

【主持人】那么,赵国的反映是怎样的呢?

【王老师】 但是, 赵太后坚决不同意。尽管大臣们再三劝说,赵太后也不松口,并且怒气冲冲地对大臣们说:“谁再敢劝我把长安君送去当人质,老妇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闹得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作声。事情陷入了僵局。但是,形势却是那样的紧迫。

【主持人】这是一个危急的时刻,是一个关乎赵国命运的时刻,一方面秦国大军压境,赵国无力抵抗;另一方面,赵太后出于母亲的关爱,不愿意把小儿子送出国作为人质,而大臣们则是束手无策。

【王老师】这一天,有一个叫触龙的大臣要求见太后。太后知道他是来做说客的 ,就很是厌烦,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传左师触龙进见。

【主持人】那么,触龙是怎么规劝赵太后的呢?

【王老师】这是一幕很有趣的剧情,只见触龙一蹶一拐地走了上来。他并不是一上来就直接了的劝说赵太后,而是唠开了家常。

【主持人】从侧面进行劝说。

【王老师】触龙对赵太后说,我有一个小儿子,我十分的疼爱他。赵太后说,想不到你们这些男人们,老汉们也像妇人一样的疼爱幼子。触龙说,您可说对了,男人比女人们更疼爱小儿子啊。他慢慢地讲道:“既然疼爱孩子,又不给他们为国效劳的机会,国家灭了,子女又能有什么前途啊?太后爱儿子,封他高官厚禄。可是一旦太后有个好歹,长安君如何在赵国立足呢?”

【主持人】触龙拐弯抹角给赵太后讲开了大道理。

【王老师】就这样细言慢语的说着说着,触龙就像唠家常一样,在哪里念叨着。但是,识大体,懂大理的赵太后却顿然醒悟了,她明白了触龙讲的道理,明白了送小儿子做人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遂即接受了触龙的规劝,决定送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主持人】长安君到了齐国以后,齐襄王没有食言,立即发兵赴赵救援。这时候,楚国等国家的救兵也赶到了,秦国的军队见形势不利,随即退了回去,赵国转危为安。

【王老师】 后来,这件事作为比较典型的以理服人的典故,被列入了教材,“盛气凌人”就成为了骄傲自大,气势逼人的典故。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个《典出山西》的典故是盛气凌人。讲的是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