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多媒体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155期):铜匦

发布时间:2016-07-07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7:30  播放:1

【开场白】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铜匦。

【出字幕,音乐】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唐朝武则天,曾经叫工匠铸铜为“匦”,“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

【主持人】记载这个典故的作者司马光和创制这个的历史人物武则天,都是我们山西人。铜匦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王老师】铜匦,类似于检举箱,只有武则天可以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铜匦,是个很特别的“箱子”,四面开口分类,东面的叫“延恩”,专门为那些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设;南面的叫“招谏”,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北面的叫“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害及提供军情的人开设;西面的叫“伸冤”,专为有冤屈的人开设。

【主持人】“铜匦”,实际上就是由几个作用不同的箱子组合成的检举箱。比如南面的“招谏”就像今天的“意见箱”,西面的“伸冤”就像今天的“检举箱”。后来,“铜匦”逐渐演变分开,就成了“意见箱”、“检举箱”了。

【王老师】我们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女皇。在大唐帝国的男权社会里,她为了治理国家和架驭群臣,别出心裁的制作了铜匦这个有利于倾听各方面声音的“意见箱”。

【主持人】那么这个铜匦是如何使用的呢?

【王老师】武则天在朝堂之上设立铜匦,然后由官兵抬到闹市中心,并告知天下百姓:凡告状告密申冤者,非但一律无罪,还有赏赐。于是,那些有苦说不出,有冤不能申的人纷纷投书以告。然后呢,这些载满告密文书的铜匦又由官兵抬回到朝堂之上,由武则天亲自受理。这样一来,百姓们的意见便可以畅达于朝廷,与国与民都极为有利。这样的举措,在以往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过,是武则天的独创。

【主持人】武则天创立铜匦,其实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了解民意,造福于民。

【王老师】当然不是,了解民意,只是一个方面。武则天自有另一番苦衷,这就是当时的朝臣们拥戴的仍然是李唐江山,对她的改朝换代心怀异胎,一个个离她而去。此时的武则天成了孤家寡人,她以女性细腻的观察能力,感觉到迫在眉睫的政治危机。铜匦的出现帮了她的大忙。她用索元里、来俊臣等酷吏,根据铜匦密函所揭发的对象,先后杀掉唐宗室和有关大臣数百人,杀掉刺史郎将以下官员不计其数,以致后来酷吏有恃无恐发展到滥杀无辜的地步。异己分子除去之后,武则天又顺应民情杀掉了酷吏索元礼、来俊臣。于是,铜匦开始异化,失去了搜集民意和下情上达的含义,变成了赤裸裸的朝廷权力斗争的产物。

【主持人】应该说,武则天设立铜匦,无论出于何种政治目的,就其本身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即使酷史在运作过程中造成许多冤假错案现象,但玉石俱焚中有相当一批贪赃枉法、残害忠良、心怀叛逆的奸臣得到应有的惩罚。

【王老师】铜匦的设立是武则天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生涯中最具有“民主意识”的闪光点,但她却没有最终坚持下去。没有了铜匦,武则天再也无法与百姓取得直接联系,她的耳目闭塞了,她的身边簇拥着众多心怀鬼胎的贪官污吏,她不得不重新陷入了权力斗争的泥潭而无法寻到出路,她的政治生涯已逼近终点,以至她呕心沥血构筑起来的大周王朝不得不随着她的驾崩而告终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个《典出山西》的典故是铜匦,铜匦有四个口,任何有所企求的人都可将文字投入其中一口。第一口用于自荐和促进农业或人民福利的计划,第二口用于对政府的批评,第三口用于对不公平的诉苦,第四个口则用于报告预兆、预言和密谋。原意可能是对武则天所实行的恐怖统治的后果进行补救和宣扬武后对黎民的关怀。但不久,铜匦不过成了匿名的、但往往是虚假揭发的一个容器。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