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多媒体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162期):脚踏实地

发布时间:2016-08-02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8:48  播放:1

【开场白】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脚踏实地。

【出字幕,音乐】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18):“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

【主持人】这个典故,是宋朝邵雍评价宋朝司马光的一段话。司马光,大家都知道,他是我们山西夏县人。

【王老师】这段话中说的“公”,指的是司马光。司马光自幼聪明过人,进士出身,在宋神宗赵顼时任御史中丞,哲宗赵煦时任门下侍郎兼尚书左仆射(宰相),死后赠太师温国公,故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又因家居涑水,也称“涑水先生”。

【主持人】邵伯温,是邵雍的儿子。邵雍,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一带),后迁河南。王老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家世?

【王老师】邵雍,家贫穷,好读书,亲自耕作,仅够衣食,文辞很好,为司马光所器重。为之购置田宅,邵雍自称为“康乐窝”,并自号“康节”。故后人称他为“康节先生”。

【主持人】这段话是说,司马光问邵雍,自己属于哪一类人?后来,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很谦虚的,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邵雍回答是?

【王老师】邵雍回答说:你是一个脚踏实地,即踏踏实实的人。

【主持人】这是邵雍的说法,也是司马光一生的写照。

【王老师】司马光对邵雍的评价很满意,认为他说的很对,后来两人成为知己朋友。虽然这话也带有恭维成分,但据历史记载,司马光的确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主持人】那比如说呢?

【王老师】就说编写《资治通鉴》来说吧,司马光受命之后,用了前后19年的时间,翻阅了当时宋朝"集贤""昭文""史馆"三大书库的所有书籍,翻阅了"龙图阁、天章阁及秘阁"的所有藏书。还参考了宋神宗自己的二千四百余卷书藏书,除此之外,还参阅了大量的野史、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等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

【主持人】仅阅读史书之多,就可以看到他的踏实。

【王老师】在19年的时间里,他先广泛收集材料,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认真编排,经过仔细研究和筛选,再把它们串连起来,然后加以剪裁润色而成定稿,工作态度十分严谨。许多篇章,都做了反复几次的修改,例如唐代部分,原有600卷之多,最后定稿精简为80卷。

【主持人】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开始编写时是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19年的时间里,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

【王老师】《资治通鉴》全书共有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1360多年的历史。完成的原稿,都用一笔不苟的工整字体,抄写得整整齐齐;剩下的废稿残稿堆放在洛阳,占了满满的两间屋子。

【主持人】其规模之大,令人叹服。

【王老师】很难能可贵的是,夜里,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便让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光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人便惊醒。后人称此枕为"警枕"。司马光的住处,夏天闷热,无法工作,司马光便让人在屋子里挖一个大坑,砌成一间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成了他编书的好地方。而当时的大官僚王宣徽每到夏天便到他名园的高楼上避暑享受,人们笑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主持人】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没有一个草字。 

【王老师】是非功过,后人评说。司马光付出的心血,是他人生品格的真实记录。司马光研究学问,勤奋刻苦,踏实认真。他的书,他的人,他的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楷模的标本。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典故是脚踏实地,后来人们就用“脚踏实地”比喻实事求是,不尚浮夸,不务虚名的意思。据说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足以见其脚踏实地。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