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 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人要脸,树要皮。
【主持人】人要脸,树要皮 ,这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每个人都要脸面,如同每棵树都有树皮一样。
【王老师】谚语就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它类似于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主持人】相对来说,谚语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更强一些。和名言比较,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王老师,人要脸 ,树要皮,有什么故事我们能共同分享呢?
【王老师】这是发生在汉朝的事情。在汉献帝的时候,在太原地区有个官吏叫王烈,这个人很善于劝恶从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善于以理服人,做思想工作。由于他以仁义治理社会,所以使一些邪恶小人都惧怕他,乡村里的小偷,经过他的教育洗手不干的不少。
【主持人】任何一个时代,法治和礼治都是并存的。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是儒家教育,而儒家教育的核心就是仁义治国。
【王老师】善王庄有个叫王小六的人,这人才二十多岁,小拿小摸成性,一到天黑,哪怕到别人家拿回来一穗玉米,抓回一把豆子,晚上才睡得好安稳觉。这样由小到大,竟干起偷牛的事来了。
【主持人】这也是以小见大,循序渐进啊。
【王老师】王小六第一次偷牛,笨手笨脚,刚把牛偷到手拉到家里,还没想好怎样处理,就让牛的主人抓住了。
【主持人】伸手必被捉。
【王老师】那牛的主人,就把王小六偷牛的行为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烈。王烈听后,没有派差伇传讯他,而是派人给王小六送去一个纸包。
【主持人】这是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呢?
【王老师】这个王小六拿着纸包,战战兢兢好半天也没敢打开。后来他打开一看,纸包里原来是一块树皮。树皮上写着两行字,他只认得一个人字。于是,他把树皮拿给一个秀才看。秀才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他听:“人人有脸,树树有皮。”
【主持人】这个王烈还真是有点意思。
【王老师】这时,王小六还有点不解其意,这个秀才就告诉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树没有皮是很难活的,而人也像树那样,没有脸面是不行的。若是谁偷了东西,那就和偷了脸面一样。王小六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以前偷了别人家的东西,那是多丢人的面子啊。想到这,觉得自己七尺男子,真是不应该做这丢人的事。
【主持人】做思想工作,是要有针对性,让对方有反省,有思考。
【王老师】这以后,王小六总是在怀里揣着王烈送给他的那块树皮,常常提醒自己:“人要脸,树要皮”,决心改邪归正,终于改掉了偷摸的坏毛病。从此以后,人们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王小六,王小六果然取得人们的信任。人们再不像从前那样以防偷的眼光看他了。
【主持人】这个办法还真灵,比讲大道理强多了。
【王老师】后来,王小六真的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人们热心地给他做媒,娶了亲,成了家,靠着双手劳动过日子了。自此“人要脸,树要皮”,成了一条教育人们改恶从善的谚语,流传了下来。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个《典出山西》的典故是人要脸,树要皮 ,这是一句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大多数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好了,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