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马越:飞哥,通过我的描述你猜猜我说的是什么
赵飞:你说
马越:他们身长几尺,有着大额头、蒜头鼻、头饰后倾,一张白幕是他们的人生舞台,唢呐和二胡声是他们的命运交响曲。
赵飞:这也太明显了,皮影戏嘛。
马越:你看过的话肯定不难猜,中国皮影的派系很多,我们缩小范围,说说我们的孝义皮影。
赵飞:小时候看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到了云上,看着特过瘾。
马越:这个跟头可不是电视剧里的一个特效,比起真人戏剧,皮影戏的表演难度非常大。
赵飞:而且首要的是皮影的制作。材料的选择上,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高约60厘米,俗称"三尺影";到了明嘉靖时期,改用驴皮制作,皮影高50厘米左右,俗称二尺影;到了明末清初,开始使用牛皮雕刻,皮影高35-40厘米,到晚清时期,皮影的大小基本借鉴了陕西皮影的尺寸,俗称一尺影;一件皮影作品的制作,通常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马越: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那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子夏说的,当时他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子夏的这种讲学模式深受当地人喜爱,于是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赵飞:所以孝义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
马越:冯骥才先生在他的作品《散花》中曾写道:“孝义是块神奇的土地,胸过汾河,背靠吕梁。此地人不单能耕善种,自给自足,还创造出各种艺术,或唱或演,亦雕亦画,以抒发情感,慰藉自己的心灵,其中戏剧尤甚,孝义皮影便是此中的精粹。”
赵飞:在皮影制作上,孝义皮影真是一点都不含糊。要求技艺精湛,制作精致,但是演出的环境和设备要求相对简单。孝义皮影戏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摆台设帐也非常简单,屋舍前后、田间地头,只要有一块平地、十根木椽、六张席子、两扇门板,演员加乐队七八个人,就可开戏。
马越: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
赵飞:要说皮影产生的故事,那得追溯到西汉时期,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马越:皮影戏戏里戏外都是故事,下期节目我们继续讲述皮影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