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文脉颂中华】典出山西:名扬天下的潞绸

发布时间:2018-01-16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8:03  播放:1

编者按: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赵飞:朝寻岭畔暮村旁,雨雨风风几断肠。却似采花蜂做蜜,不知辛苦为谁忙。

马越:你说的是和蜜蜂一样辛勤工作的蚕宝宝,日夜不停的吃桑叶吐丝,飞哥对养蚕技术感兴趣了?

赵飞:非也非也,我们今天要聊的啊,是咱们长治地区负有盛名的潞绸。

马越:在历史上,咱们的潞绸曾经与“杭缎”与“蜀锦”齐名,很早就在生产,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隋朝开始,潞绸就已经成为朝廷的贡品,唐朝时候,潞绸就在丝绸之路上畅行无阻了。

赵飞:对,你看咱们的潞绸还是相当有历史的。早在周代,植桑养蚕已经在阳城之地兴起。周穆王就曾经在此观赏设宴。《隋书》记载“上党之民多种农桑”,上党农家时代农桑并举的传统可见一斑。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刚登基的时候,潞州六县植桑8万余株,弘治年间达到9万余。弘治四年,朝廷在此设立织造局,专门管理潞绸生产、调剂、运输、进贡等等事宜。

马越:嗯,当时已经形成了体系,潞绸机户主要分布在潞州各县,在当地分造缴纳,而不必坐府当班,成品由地方政府官员专门派人押送进京,向工部缴纳。所以潞州的机户们有着相对自由的劳动时间,这点很重要,让他们在贡品织造之外还有时间从事家庭纺织。所以潞绸的生产从贡品扩大到商品范畴。所以当时“士庶得衣”,大家都爱穿。从明代帝王的龙袍到权臣家财再到一些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潞绸的影子。

赵飞:由于潞绸的生产,潞安府形成以不同织造品种命名的街巷。如锦房巷、绫房巷、稠房巷,与其他主要街巷构成明代潞安府城著名的“十八巷”。在丝绸业最为发达的明清时期,潞绸名扬天下,成品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洛阳当时成为潞绸主要集散地之一。潞绸通过“茶马古道”,南下销往全国各地,北上到达遥远的边陲和外邦。

马越:因为潞绸的织造,离不开当地的桑蚕。而潞州地处太行山中,由于气候、地理等原因,种桑养蚕的自然条件远不及南方。明代潞绸大规模兴起之后,所需原料除了本地供给之外,其实每年还需要从外地大批量采购。

赵飞:乾隆年间《潞安府志》里就有这方面的记载,通过种种办法,来解决原料困难的问题。但是,无论何种方法其实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明代中期之后,官府对织造实行分班订号,变成近似于官办。官吏巧立名目,对机户敲诈勒索,又无法脱身转行。因为“名随机转”,想不干也不行。万历年间山西又遭受特大旱灾,饿殍遍地,但对潞绸的横征暴敛并未停止。山西巡抚吕坤上书希望朝廷停止对潞绸的派造也无果。

马越:后来明清更替之后,情况越发严重,顺治十七年爆发了“焚机罢工”事件,朝廷对潞绸派造也不过暂停一年而已,之后派造依旧。原料缺乏,收入微薄,加上官吏压榨,朝廷剥削,潞绸终于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衰败之路。直到光绪八年,张之洞专项奏请之后才停止了朝廷派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