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典出山西》323期:山大的文瀛与令德

发布时间:2018-09-11 00:00:00|责任编辑:钱龙|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6:24  播放:1

编者按: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赵飞:前几期节目我们说到山西大学的建立,以及讲了很多有关于其最早的创建人——李提摩太的故事,这期节目我们接着和大家分享有关山西大学的小故事。

 

赵飞:之前我们说到李提摩太为了办学最早草拟了《办理山西教案章程》,在这份章程中,首次提出了由山西自筹赔款50万办学,即所谓的庚子赔款,而这份《章程》至今仍然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李鸿章赞同“专门开导晋省人民知识,设立学堂,教育有用之学,使官绅庶子学习,不再受惑。”是以敦崇礼等八人为教会代表,在与山西政府多次协商后,于1902年初,在太原侯家巷(今五一广场旁不远)开办山西大学堂,与此令德堂书院和晋阳书院的师生一并移入学堂。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我们站在山西大学的校园内,到处可以看到以令德和晋阳命名的建筑,整个南校区都属于令德,所有的宿舍楼都被叫做令德某斋,食堂也被叫做令德食堂。而山西大学的北区,则沿用了其最早成立办学时旁边著名的文瀛湖,最早山西大学堂以文瀛湖南乡试贡院为临时校址,也就是今天海子边儿童公园内著名的文瀛湖,是以北区的宿舍命名就叫做文瀛某斋,食堂也叫做文瀛苑。是以单从命名就可见山西大学历史之悠久。

 

赵飞:山西大学堂的成立,不仅开创了山西教育的新纪元,而且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须设有三科以上才能称为大学的规定,其他各省都尊章将大学堂改为高等学堂,全国只有京师大学堂和山西大学堂因为与外国人订有合同而继续存在。1902年10月,天津中西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以这三所学堂就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

 

赵飞:1902年6月7日,中西大学堂并入山西大学堂改为西学专斋的合同签订后,山西大学堂的原设部分便改为中学专斋,分别招生授课,两斋各设总理一人,中斋为谷如墉,西斋为李提摩太。两斋总理之下,设有总教习、副总教习和分教习,负责具体的教学事务,每斋个招收学生二百名,待遇相同,每人每月4两白银(大约相当于现在每月1000块钱)。但是两斋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很大差别,处处都体现出中学与西学的不同,也反映出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赵飞:西斋初办时只设有预科,学生由各县优秀学子(多为秀才,少数为举人)和令德堂学子中选拔,但这些学子年龄都在20岁以上,甚至有的30岁以上,其中没有一人学过数理化,甚至连数理化的名称都没有听过,英语更是一窍不通。是以为了解决教学中的语言交流问题,李提摩太从上海、天津聘请了一批精通英语,虽然不会讲陕西方言但是精通北京官话的华人担任翻译。1903年3月,敦崇礼为了防止西斋学生流失现象的出现,与所有学生铅锭了一份契约并互相签字,学生需保证三年内在大学堂听课联系,不许旷课逃学,否则将被政府严厉制裁,“投进大牢”,这对约束学生赴外地赶考、逃课、旷课等得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与效果。

 

赵飞:这一批人就是山西现代教育最早播下的火种,在初民广场上镌刻着山西大学的校训写着“中西汇通、求真至善、登崇畯良、自强报国”正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描写,有关山西大学的故事,我们之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