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晋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宝,黄河新闻网邀请省内文化学者,将散落各处典籍中,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经收集、整理、精编,借助网络多媒体表现形式逐一发表,让山西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嘉宾马越: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熟知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戴五彩绳这些项目都是端午节标配。
嘉宾马越:端午节的起源,大概很多朋友都会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其实在汉朝末年之前,端午节与屈原尚未结缘,少年天才贾谊作赋《吊屈原》,司马迁以史诗性的笔锋,为屈原画像。这两位文化人虽有悲屈原之举,却无涉及节俗的只言片语。
嘉宾马越:到了汉末,文士群体觉醒,关注节俗的文人日多,首先被追念的先贤不是屈原,而是介子推。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琴操》中记载:晋文公下令五月五日“不发火”,以纪念介子推。介子推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割股奉君,带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老母亲被活活烧死,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立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民间为纪念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用菰芦叶包上黍米煮熟,在寒食期间吃。
嘉宾马越:粽子包好了,保存也是一门学问。那时没有冰箱、冷柜,就从深井里打上来清凉的井水,用来浸泡粽子,既能长时间不坏,又能保持色、香、味俱佳。晋中一带还创制了一种类似粽子的凉糕,在笼屉上铺垫一层芦叶,上面铺一层黍米,再铺一层红枣、豇豆泥和玫瑰丝,然后再铺一层黍米,蒸熟后,等凉了切成菱形块状,吃起来与粽子的味道一样可口。
嘉宾马越:时至今日,端午吃粽子和凉糕的习俗仍然在山西的很多地方流行。晋北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民间则要将一部分粽子用五色线捆绕,用意是辟邪。五月初,正是晋南收打小麦和晋北夏锄大忙季节,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几个粽子吃,解渴、充饥、打凉、下火。
嘉宾马越:所以端午节最初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今年吃粽子可别忘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