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视频新播报 典出山西 山西人物志

  多媒体历史文化品读节目典出山西(第58期):移风易俗

发布时间:2015-07-07 00:00:00|责任编辑:杨丽鹏|来源:黄河新闻网

00收藏视频
视频介绍
时长:6:02  播放:1

  【开场白】 中华文明,典出山西。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点击收看的是由黄河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多媒体历史文化系列品读节目《典出山西》。我是主持人李渊。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独立文化学者王中力老师。王老师,欢迎您。
  【王老师】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 这一期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典故是—— 移风易俗。
  【出字幕,音乐】战国•荀况《荀子•乐论》(卷14):“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主持人】 “移风易俗”是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典故。移是改变的意思。易是变换的意思。“移风易俗”就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的意思。这个典故出自于《荀子•乐论》,王老师,《乐论》是指音乐书么?
  【王老师】 荀子的“乐论”是 《荀子》这部著作中的一篇,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论述音乐的专著。《荀子》这部书, 是荀子的门人弟子纂辑而成的, 后来又经过汉代刘向的校雠叙录,从322篇中编定为32篇。《乐论》是《荀子》中的第20篇。
  【主持人】 “移风易俗”是一句儒家美学用语。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风俗的审美功能。王老师,您说荀子这个典故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王老师】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才能使社会安定。荀子强调声色之欲,与生俱来,只能”心止之也”。但对于心,只能用乐来感染,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 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
  【主持人】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除了《荀子•乐论》还有哪些著作诠释了这一观点?
  【王老师】在汉代《毛诗序》、魏晋时阮籍的《乐论》以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
  【主持人】关于荀子,我们大家都知道,荀子是我们山西安泽人,战国时的赵国人 ,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王老师,荀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
  【王老师】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关于“天道自然”,荀子认为,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关于“天行有常”,荀子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关于“天人相分”,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所以说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主持人】荀子的思想十分丰富,您说的只是他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对他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后人需要努力做得事情。
  【王老师】比如说移风易俗,我认为,第一,这是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意识到的问题,这是一个经验的总结,这是一个传统。第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移风易俗”的课题,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态度。第三,“移风易俗”讲的是“与时俱进”,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和时代、发展同步。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人领悟到的音乐在教化中的巨大作用,所谓“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除此之外,几千年移风易俗多次被提及,现在的我们何苦还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呢?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既能了解这些成语的出处、它背后的典故,还能明白这些成语该如何正确使用,这期节目就是这些内容,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您和我们取得联系, 我们下期节目再会。